(资料图片)
6月7日,一女子怀疑在广州地铁里被偷拍,遂查看对方手机,对方自证清白后仍遭曝光,该事件引发广泛关注,很快成为热搜话题、引发讨论。据最新消息,6月11日19时41分,该女子在微博发文公开致歉:“对不起,我真的错了……”据悉,当日下午,涉事双方已在派出所见面,女子当面向对方道歉。(6月12日《广州日报》)
时下,性别议题无疑是一个极易催生流量的话题。一方是川大女硕士,一方是普通的农民工大叔,联系到性骚扰、女性维权等关键词,这样一起偷拍“乌龙”免不了受到各方瞩目。随着事件演进,这段剧情堪称峰回路转,也颠覆了指控性骚扰事件中女性受害者角色的常规想象。事后证明,被曝光的大叔无端卷入了一场“冤案”,涉事女生反倒是完成了一个从“被侵权者”到“侵权者”的角色置换。
在诸多关注焦点之中,被人批驳的最狠的当数涉事学生那篇洋洋洒洒的“小作文”了。文中写道,“难道我的权益没有受到侵害,我就不用去维权了吗?”除此之外,还描述对方为“猥琐老头”,称其“动作娴熟”“大言不惭”,“不是第一次作案”。本想借着网络大吐苦水,没想到惹来一片谴责声音。最可料见的,当然是各种“反暴力”的回响。社会意见对故事中的大叔颇有同理心,纷纷痛斥这位学生罔顾客观事实、炮制虚假消息,有失名校学子的涵养。
从该学生的陈述来看,她最大的错处就在于,在基本事实尚不了解之时,就化身为“福尔摩斯”推测当事人个人经验和形象,草率莽撞地给他人贴上了“猥琐男”标签,制造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。更可笑的是,它假设了一个本不存在的事实,在对方自证清白后,仍以视而不见的态度遮盖这些事实,并将攻击的靶子指向了一个无辜者。凭借着主观想象和恶意猜测,轻率地拼凑剧情进行所谓的“维权”,对一个不具网络发言优势的人来说无疑也是不公平的。
在此之前,也有不少女性曝光偷拍性骚扰事件。前段时间,某地学生实名举报性骚扰者一度成为热点问题,堪称女性维权的典范。不过,此次发生之事,与以往案例在性质上相去甚远,不可以道里计。面对权益被侵犯时,鼓励发声当然是应该的,但前提是讨要的是合法的、真实存在的权益。明知“我的权益没有受到侵害”,还理所当然的宣称自己是在“维权”,看似是在强调女性权益保护,实则是利用女权主义话题、滥用女权保护符号去伤害无辜者。
并非每一次不负责任的道德审判都能以道歉收场。这次事件,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反思教材。
文/广州日报评论员付迎红
图/视觉中国
广州日报·新花城编辑刘硕
举报/反馈